累 不 累
朝阳检察院办公室主任 庞伟
每个月第二个周二的晚上,穿过人潮如织的食堂,风卷残云般消灭掉几个包子,急匆匆踏上回家的路时,回望灯火通明的办公大楼,心中总是涌起一丝感动。
一晃“朝阳夜校”开办三年多了,在系统内早已名声在外。开会交流时,兄弟院教育培训处的同僚们经常问起我:“听说你们院的夜校搞得不错,累不累?”我总是淡然一笑:“我们培训处不觉得累。”每当说到这里,我的话总是戛然而止,因为我只知道我们自己不觉得累,却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觉得累。所以文章的标题只有三个字而没有加标点符号,为的是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,至少可以表达三种以上的意思。所以,你完全可以抱着自己对于培训、对于夜校的真实感受,读完这篇文章。
累不累?
累,还是觉得累?新东方的俞敏洪于谈笑间为我解析了二者微妙的关系,在一期访谈节目中他说:“他们都觉得我很累,但是我自己从来不觉得累。”确实,真的累还是觉得累,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老俞的个性始终与新东方“追求卓越、挑战极限”的精神捆绑在一起,他在面对媒体时,晒的是一种心态、一种境界,难免被贴上作秀的标签。但我以为这确是他真实的写照,因为人一旦真的觉得自己累了,他就会放慢脚步,停下歇歇。
学习必然是辛苦的。不必再细说头悬梁、锥刺骨、凿壁偷光、萤案夜读这些典故,王国维大师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提到的三个境界,便是在求学道路上必经的过程,并且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,多数人都止步于“望尽天涯路”的第一种境界,就是由于受不了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辛苦。
学习的辛苦,归根结底来说,来自于一个“为了谁”的问题。很多人终其一生纠结于这个问题:我到底在为谁学习?其实答案不言自明。但是请扪心自问三个问题:一是你是否真正理解、并发自内心地认同学习的重要?二是你是否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所带给你的成长与收获?三是当你因学习的辛苦而动摇决心时,你是否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在为了谁?
关于学习,古今中外无数先贤智者讲过无数大道理。可惜,道理从来就不是讲出来的,是悟出来的。但是,总要有些不嫌累的人去讲这些道理,于是有了《论语·学而》,于是有了《荀子·劝学》,并且都不约而同的写在了开篇。时过境迁,历史的尘埃掩盖不住这些智慧的光芒,但是我们凡夫俗子的耳畔早就生出了老茧。所以我们经常困惑: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自己不断学习、不断前进的脚步?
回首岁月,亦曾流金,亦曾韶华。但是光阴荏苒,满腔热血和壮志凌云都湮没在了日复一日的琐碎之中。累了?那就歇歇。殊不知,这一歇,就再不想走了,只好端坐在高堂明镜前,一身叹息,空悲切。
累不?累!
其实,只是想说说咱的夜校,原本不必扯这些闲篇儿。
我经常例行对各处进行签到。刚开始的时候,也曾怯生生地敲开一扇门,看到屋内黑压压的一群人,目光如箭。我曾忐忑,疑心这目光里是怨恨,还是轻蔑?是苦涩,还是不屑?但是随着经历的积累,我开始释然:因为常看到一群人,时而其乐融融,时而面红耳赤,时而聚精会神,时而争相发问。有的时候,我真的感觉到自己身处在一个大家庭中;有的时候,我真的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感动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共情,支持我更加坚定的敲开每一扇门,因为每一次我都期待:在那扇门的背后,是一个怎样轰轰烈烈、热闹非凡的夜校场景?
最近新听过一首歌,歌名就叫《累不累》,有句词唱到:“我真的很想问一问你,到底累不累?”确实,在这个神马都是浮云的年代,一个个都是“压力山大”大帝,大家真的都不容易。校园里的书香早已飘然淡去,微薄的工资确实不足以成为激励自己不断学习的动力。那么,是怎样的一种力量,让大家能够聚在一起,突破朝九晚五的界限,将学习进行到底?
人生就像一场行进中的游戏,时而缓慢前进,积蓄力量,时而厚积薄发,冲刺跳跃。不过依我看来,最重要的不是冲线的那一刹那,而是每一步坚实的踏地。温总理曾告诫青年人要“仰望星空、脚踏实地”,星空指的是理想和信念,而学习和实践就是大地。宛如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巨人一般,大地能够给我们注入不竭的动力,可以修炼自我,赢得他人的尊重;甚者,可以改善生活,改变人生的轨迹。
世界日新月异,很多概念也在与时俱进,不知什么时候,学习力已经成为了众所公认的核心竞争力。想要获得这种竞争力,必须首先解决的便是学习动力,也就是我前面聊过的“为谁学”和“累不累”的问题。解决了这个前提,接下来才是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问题。
但愿终有一天,学习能够成为每个人的习惯,固定在团队的性格里面,甚至可以融入我们的血液。我深切地期待那一天的到来,希望不会过于遥远。絮絮叨叨,说了许多。你是不是觉得我很累?
累?
不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