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戒“心动”

戒心动,做到富贵不淫、贫贱不移、威武不屈,历来是为人称颂的至高境界。古人在戒心动上很有一些办法,我们不妨拿来借鉴借鉴:

一曰封心。《清朝野史大观》载,清道光年间,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笔帖书画。一个下属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他的爱好,把一本宋拓名碑帖送到他的府上。没想到,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。有人问他:“何不启封看看?”他回答说:“这个古物若是真的,一看就爱不释手了;不打开看,可以想象它是赝品,心里还好受一点。”封其心眼,断其诱惑,任尔物多美、色多艳、钱多迷人,眼不见心不乱,其奈我何?

二曰惧心。《韩非子》载,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,国中许多人争先恐后买鱼献给他,他一概不收。其弟感到奇怪,问:“你那么喜欢吃鱼,为何不收?”公仪休回答:“正因为我喜欢吃鱼,所以不能收别人的鱼。一旦收下别人的鱼,就得徇私枉法替人家办事,徇私枉法就难免丢了相位。丢了相位,自己想吃鱼也买不起了。”这种惧怕心理不失为一种自律法,权衡利弊得失,决不轻举妄动。

三曰禅心。《后汉书》载,东汉名儒杨震迁任东莱太守时,路经昌邑,县令王密携带十斤黄金行贿,杨震坚决不收。王密以为他故作姿态,劝道:“夜无人知。”杨震反驳道:“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,怎么说无人知呢?”这句话可以称得上是禅言。

四曰洗心。唐人笔记小说载,有一个想当清官的县令长着一颗贪心和一双馋眼,见了钱就眼馋心痒。他很苦恼,找到阎王诉苦。阎王说:“你要是真想当清官,洗净贪心、换掉馋眼就成。”阎王命鬼医替他洗心换眼,这个县令以后果真做了清官。这虽然只是一个神话故事,却说明了一个道理:只要洗心革面,痛改前非,自觉抵制物欲邪念的诱惑,还是能做清白之人的。

五曰贞心。《左传》载,宋国子罕拒绝了一个拍马屁的人献的宝玉,他说:“我以不贪为宝,你以宝玉为宝,假如你把宝玉送给我,我俩都丢了宝。倒不如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为好。”以不贪为宝,保持一颗坚贞心,最是难能可贵。

(监察处 苏亚)